探林下经济新路径,绘乡村振兴青春图——北方工大实践队走进北银科技园与唐顿花园

2025-07-12 15:18:51 
分享到:

7月11日,平谷区夏各庄镇组织北方工业大学“平野拾光记”实践队开启了一场“从科技大棚到绣球花海”的研学之旅。

在北银置业农业科技园,2600亩土地上的智慧农业图景令队员们惊叹。118栋温室大棚内,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作物生长,分拣车间里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这里不仅是‘菜篮子’,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实验室”,负责人介绍园区“五步走”战略时,特别强调“科技与生态的平衡”——通过寿光农业合作模式,将废弃大棚改造为研学基地,让林下土地“长出”复合效益。队员们走进大棚,触摸着长势喜人的蔬菜,纷纷感慨:“原来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这‘利旧改新’的智慧里!”

【花漾振兴:一朵绣球背后的“生态共富”逻辑】

午后,实践队转场至南太务村唐顿花园。绣球花海与骑行驿站、林中咖啡屋相映成趣,这里既是“一镇一花园”的示范点,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课堂。“我们不止卖花,更贩卖一种生活方式”,负责人指着露营区介绍:通过“花卉科研+沉浸体验”,让游客为生态买单。队员们亲手参与绣球扦插,在花香中领悟到——乡村振兴需要的不仅是“颜值经济”,更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激活生态”的系统思维。

“唐顿花园的绣球,就像我们青年——扎根乡土,却能绽放国际范儿!”队员杜雨锡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青春答卷:把论文写在平谷大地上】

当科技园的传感器遇见唐顿的花语,实践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两种范式:

北银模式:硬核科技+产业链整合,夯实经济基础;

唐顿路径:软性文化+场景营造,提升生态价值。

“这正是‘高大尚’平谷的生动注脚!”队长刘夏总结道。归途车上,实践队员们热烈讨论着今日见闻。有人提议建立“林下经济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大棚作物产出效益;有人构思“绣球花+非遗漏粉”"的文旅路线,让传统技艺借力花卉IP焕发新生;还有人记录下科技园“五步走”策略中的平衡智慧,计划将其转化为可复制的乡村发展模型。这些跃动的思维火花,正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最生动的课后作业——青年们不再只是乡村振兴的旁观者,而是用专业视角解构发展密码的参与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