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平谷榜样风采|新时代农业科技者的精神画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书记群体

2024-04-12 08:48:40 
分享到:


2022年3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围绕平谷农业产业需求和发展情况,精心选派第一批11位科技人才下沉一线担任村科技书记,推动“中国·农业中关村”“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这批队员年龄横跨28至52岁,平均年龄39岁,他们以胸怀大局敢担当、立足岗位显身手的责任感、使命感,注解着新时代农业基层科技工作者的首都意识、首善标准和奉献精神,为平谷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农科智慧与力量。

这批科技书记的专业涵盖农林渔的多学科和多方向,服务内容从顶层设计的乡村规划、产业设计,到高度专业的土壤监测、渔菜生态种养,都有效适应了平谷农业中关村和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的需要,由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向社会治理、城乡建设等其他领域拓展,构建了科技书记全方位、全产业链服务的新格局。农林科学院重点安排了“科技书记专项资金”,用以保障科技书记驻村工作落到实处。这些科技书记带着资金、技术下村驻点,为夯实基层基础、紧密科研院所与农村关系、科技强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力量。

▲梁浩(右二)指导设施蔬菜种植,提升当地蔬菜产业技术水平和蔬菜品质

平谷素有“中国桃乡”之称,大桃产业在平谷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受桃细菌性病害(细菌性黑斑病、穿孔病)、土地过劳退化、极端低温天气等影响较为严重,亟需开展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提升、稳定果品品质,引导大桃产业健康发展。科技书记带来农林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采用基因组学筛选技术、功能微生物制剂、生物防治生产技术、防冻制剂、基质化栽培及快速育苗成园等技术,开展桃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桃园提质增效技术示范、联农带农,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平谷大桃品质提升和土壤改良的技术难题,实现集体经济效益提升。

▲在果园开展绿色生物防治桃黑斑病实验,进行相应数据测试与记录

科技书记们持续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通过“硬件打造+软件赋能”的形式,借助农林科学院的农业综合资源,开展美化乡村环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多途径培训农民等精准服务,助力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活起来、战斗堡垒筑起来,协助基层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谢华(右一)组织开展义卖平谷遭受冰雹灾害的农产品,为当地村集体和果农减少雹灾损失

截至2022年10月底,科技书记们在平谷开展各类项目13项,建设各类示范展示基地面积500亩、养殖水面超过200亩,推广示范果树、玉米、花卉等优新品种8个、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7项,打造了大宗淡水鱼鲤鱼和草鱼、观赏鱼龙睛金鱼和锦鲤、特色养殖品种鲈鱼和黄颡鱼为主的3个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域。开展线上专题培训20余次,受众人群超过2000人次。制定了《北杨家桥村水产绿色生态养殖发展规划》《南杨家桥村乡村振兴规划》,撰写了《南杨家桥村科技书记驻村调研报告》,完成了《北杨家桥村龙睛金鱼绿色生态养殖技术规程》等一系列符合实际需求、可落地可操作的指导性规划规程。

▲监测鱼塘水质和病原体情况,推广渔业绿色养殖技术,增加农户与养殖合作社收入

▲杨凤萍为驻点村进行百合播种与指导,发放鲜食观赏两用百合种球,提升村庄景观面貌,增加农民收入

▲曲疆奇(右)指导当地农户开展鱼菜共生绿色养殖,监测鱼塘水质,减少病害发生

▲推广渔业绿色养殖技术,减少药剂使用量,提升当地渔业养殖技术水平和鱼类生产品质

科技书记们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切实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整合现状生态资源,发展平谷林果产业、激活水产养殖,突出“农林渔”文化娱乐体验,形成差异优势,协助平谷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充实生态产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项目。

“希望这些踏踏实实的工作,能够助力产业兴旺、让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我们作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亲历者、实践者、参与者,做好农业工作的答卷人。”科技书记们满怀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