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文明家庭 刘秋伶家庭

2022-03-07 08:04:17 
分享到: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出凝聚力,出亲和力;困苦时,家和出亲情;悲伤时,家和出慰藉;重压时,家和出力量;沮丧时,家和出坚强。家是甜蜜,是温馨和浪漫,更是人生旅途的驿站。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新农村刘秋伶一家就是这样一个甜蜜而又温馨的四口之家,刘秋伶、王永全夫妇、儿子还有婆婆一起生活。夫妻俩结婚31年,历经风风雨雨,相互扶持。一家人一直互敬互爱、理解尊重,大事小事都一起商量着解决,家庭氛围十分和谐。

刘秋伶、王永全二人1991年结婚,婚后刘秋伶在隔壁村的服装厂上班,并操持着家里家外的琐事,王永全则外出打零工,夫妻二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是好景不长,结婚第二年婆婆就患上了严重的胆囊炎和胆结石,因病情严重不得不把胆摘除,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干不了重活,这一变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也迫使夫妻二人要宝宝的的计划被迫推迟。在刘秋伶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体逐渐好转,终于在结婚的第四个年头,他们迎来了可爱的宝宝,有了宝宝后夫妻二人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干劲更足了。

2006年在村集体的带动下,将各家各户的口粮田统一改建为设施农业大棚,刘秋伶决定从服装厂辞职,回家经营大棚。这样一来,时间更加自由,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丈夫继续在外打零工,下班回到家后就去大棚和妻子一起干活,夫妻二人早出晚归,一起努力,在照顾家人的同时,大棚种植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果蔬的品质越来越高,收入也十分可观。

2021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急招懂种植技术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老党员,王永全毅然辞去了在城里有五险、收入优渥的工作,到村里的设施农业大棚应聘,他说:“现在孩子也上班了,作为父母,我们身上的担子也轻了不少,想着在家跟前工作挺好的,也能为村集体经济壮大贡献一份力量。”他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憨厚的农民汉子,但在工作中却非常认真,十分细致。平常驾驶着简易升降车在两栋大棚里来回穿梭,施肥剪枝,而且还负责大棚的自动化设备操控系统,虽然五十多岁了,但他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涨,他总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果蔬成熟上市那会,他薅生菜、割茴香苗、摘西红柿,从早到晚,有时候忙到连喝水都顾不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夫妻俩的长久熏陶下,儿子王铎也十分勤快。爸妈外出种植大棚的时候,他就担起了照顾奶奶,整理家务的工作。他们一家积极传播着勤劳肯干的传统美德,传递着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文明理念,弘扬优良家风,以好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分享到: